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日期:2019-10-16 15:26: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在新的起点谋划全新的发展布局和战略目标,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其中,区域协调发展是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为四大板块之间的缓冲地带,中部地区是近年我国各项战略的主要惠泽区,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承接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核心区,关乎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然而,中部地区也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探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其一,中部地区优越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定位。
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要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我国的“三基地、一枢纽”。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在巩固“三基地、一枢纽”定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中心、四区”新的战略定位,这一定位与我国发展战略契合,利于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做出“中部贡献”,打造“中部样本”,是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政策红利”。

其二,中部地区是我国近年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板块层面上看,中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逐渐上升,201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6万亿元。自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至2018年的13年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13.33%,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长率12.62%,GDP占全国的比重由17.67%增长至21.39%。

从省份层面上看,2014年以来,中部六省GDP平均增速普遍较高,湖北、安徽两省的平均增速更是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018年,若不考虑直辖市及青海省、西藏自治区,除山西外的中部其余5省GDP实际增速位居全国前十,是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接续区。

其三,中部地区对我国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
第一,中部地区轻工业实力雄厚、发展迅猛。从当前来看,河南省轻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与湖北在多数轻工业细分行业均处于全国前五,并与湖南有望成为我国的轻工业发展中心。第二,中部地区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基地,依托能源为主要原料的工业行业较为发达。第三,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备,发展基础良好。河南、湖南两省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在我国处于领先水平。第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呼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比于东部地区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中部地区的工业三废排放量更低,能源消耗量更少,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环境保护机制两个方面完全有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总体而言,中部地区是我国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基地。

其四,中部地区是我国提升内需的关键区域。
未来较长时期内,中部地区仍肩负着提升居民收入、提高城镇化和推进市民化的重任。2013年至2018年期间,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占全国人均收入的比重提高了0.73%,中部地区人均消费支出占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了4.51%,其中,中部地区居民消费比重有所提升,这表明,中部地区有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

此外,中部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加速提升的重点区域,2013年至2018年间,中部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的比重显著下降,但城镇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略微提升。

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相对于依赖外需驱动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作为贯彻“内需拉动”理念的中坚力量变得尤为重要。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中部地区缺乏高附加值制造业,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依赖程度高、落后产能亟待淘汰、创新资源缺乏、尖端企业稀缺、新动能培育滞后等。

 “十二五”以来,中部地区去产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工业产品出现增长速度和产量上的“双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仍然严重。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引发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也奠定了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但部分经济水平低下的中部小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与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上仍存在著诸多挑战。

工业化的关键在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然而大量资本与劳动向东部地区聚集,东部地区转移至中部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于技术性密集型产业缺乏长效的支撑力度,这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另外,城市群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相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部地区缺乏有极强推动作用的顶级城市群,难以带动区域实现协同发展。近些年来,中部地区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虽不断在下降,但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仍存在显著差距

其二,创新资源集聚不够。一方面东部地区占据绝大多数的R&D资源,中部地区创新资源在绝对量上较少;另一方面中部现有的人才优势难以发挥,创新后劲不足。

按照科技部统计,2005-2018年,中部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6.8%,东部地区由56.241%扩大至65.403%。其次,创新的产生往往来源于研发要素的流动性,然而中部地区作为“人才流出地”,这种创新要素的单方面流出不利于中部接受来自发达地区的知识溢出,更不利于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另外,中部六大城市群形成以来,几大城市群内部缺乏强辐射力的中心城市,难以形成空间一体化格局;城市群之间整体联动效应不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难以呈现。

其三,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地区间外贸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和和投资开放提升缓慢,对外开放水平依然偏低。

2018年,中部地区出口依存度2.47%,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位列最末;对于进口依存度而言,中部地区依旧排在最末(1.7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虽然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中部地区出口排名前列的商品主要为纺织制品、皮革制品、橡胶制品等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以及精炼铜管、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缺乏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导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率比较低。

其四,实体经济亟待振兴。受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区域实体经济水平出现失衡。制造业作为中部地区实体经济的主体,仍然存在产品质量不高、与服务业融合效应不强的问题,在国际竞争市场中难以占据一席之地。

中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融资约束高、劳动力流失严重以及成本高均导致实体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产业结构升级的口号促使各地区在不综合考量自身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导致第一、二产业缺乏投入,资金大量流向虚拟产业,形成大量的泡沫经济。

此外,过高的房价激活群众对房地产业的投机欲望,极大削弱个体创新创业的动机及消费能力。房地产业的杠杆率极大上升,且资本总是逐利的,实体经济利润率逐渐下降,这显著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其一,发挥主导产业优势,用“新”蓄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中部地区应紧密依靠自身制造业优势,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地区开放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中部地区制造部门分割现象。

以城市群和城市圈为依托,依靠现有通道形成制造业产业增长集群,降低生产环节成本,同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群体,生产具有特色的制造业产品,提升中部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外溢效应,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继而形成产业增长极为枢纽,产业链条为延伸的辐射增长区,组建产业门类完善的制造业集聚带。

同时,中部地区不仅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重要的是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自身工业化。

其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重点行业、优势产业和“四新”领域,选择一批代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具有较好潜力的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奖励等多种扶持方式和手段,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出色营销能力的本土知名品牌、创新龙头企业,增强对全球创新活动和产业价值链的主导性和掌控力。

以城市发展需求为牵引,满足新时代人民对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不断提升的要求,完善供给体系,促进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突破,力求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逐步完善适合中部地区发展的区域创新政策,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其三,发挥区域开放合作新优势,建成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扎实开展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提升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产业层次和合作层次。

复制推广河南、湖北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形成中部为代表的内陆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中部“南水道”和“北外桥”外向型品牌,利用空陆水港综合经济区与东部对接,加快形成内陆开放经济和新市场,建设中国全新的对外开放框架。推进铁水联运、陆海联运,开辟航空口岸通道,提升大开放通道和口岸通关建设水平,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推进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地区间和产业间要素自由流动,降低企业在地区间的政府壁壘,促使人才和资金在各区域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要素在区域内的最优配置。

对外则要扩大开放水平,打造制造业的中高端价值链,我国仍属于制造大国,但制造业仍存在量高质不高的问题,因此加大对外开放水平,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用国际市场机制来检验产品的质量对于实现整体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尤为关键,以此来助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其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
中部地区要下大力气推进政务服务创新,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投融资和生产经营提供方便快捷、与发达地区对标的营商环境。

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使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得到公平公正的市场待遇,并获得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切实支持,以此提高创办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符合中部地区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国内外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坚持以人才中心的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质量为先、效率为先的实体经济体系对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博士学位项目 世界名校博士 审核制博士 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DBA PHD 博士项目 健康管理博士项目 项目管理博士学位 教育部认证博士项目 国际认证博士项目 金融博士班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办学方 紫荆工商管理博士(DBA)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紫荆在职博士(DBA)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emba.com/ 京ICP备11007365号-1
Copyrights © 2007-2020 PXE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