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职博士班首页 >> 工商管理博士专题页 >>博士相关 > 正文

告诉你13位博士校友背后的故事

日期:2020-06-13 19:50:45


有这样一个班级,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朝着 “今日我以苏中为荣,明日苏中以我为荣” ,的目标努力,学生时代屡屡在文化、体育方面斩获第一,在毕业十年后,2010届高三(6)班的同学,向母校发来了出色的成绩单,本期推介第一部分获得或即将获得国际顶尖院校博士学位的13位同学

周阅成

成绩汇报:周阅成,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后副研究员,师从美国物理化学家崔便晓教授。2010年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材料科学与工程系(US News Ranked #3)学习。2014年以最高荣誉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并于2019年取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师从美国高分子物理学家Charles Schroeder教授。博士期间主要运用单分子方法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以及自组装特征,曾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CS Central Science等顶尖SCI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发表杂志总影响因子大于70。博士期间曾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Padden Award论坛,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Area 8A材料科学与工程优秀博士生论坛。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 (US News Ranked #2) 后,主要从事纯光学单细胞电生理学测量的研究。

为什么选择学术这条道路与对于苏高中的回忆:“在我看来,走上学术这条路可以说是一个偶然吧。大学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学到的知识似乎还没有那么多,也觉得自己似乎 ‘还能学’,于是 ‘头脑一热’ 就申请了博士,想要更多地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虽然读博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每当自己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并发表科研成果的时候,又特别有成就感——就在这么周而复始当中,不知不觉怀揣着小小的科研梦想毕业了。

但是细细想来,在苏州中学的三年,苏中自由的学风对我影响很大。与其他的中学不同,苏州中学更像是一所大学,虽然中学时代的我成绩并不突出,但老师们并没有因此给我们太多的压力,而是抛砖引玉式的引导我们去自由地探索知识,真正的爱上学习。这样的方法不仅在不知不觉中保留了学生的潜力,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所在的6班更是一个文体兼修的优秀集体,不但每次考试平均分都是年级第一,运动会也是年年总分第一。优秀的集体从来都离不开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我们亲切地称呼班主任张馨若老师为若哥。作为班主任,若哥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把握大方向正确的同时却不会拘泥于过多细节,而是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中学的美好时光里,每个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显得尤为珍贵与美好。若哥守护了我们的这种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记忆中的每次集体活动,都是那么温暖融洽:我们在班级里包饺子庆祝新年,我们一起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我们做志愿者让非机动车不要闯红灯,我们去聋哑学校为孩子们送去温暖……毕业快10年了,来美国求学也快10年了,高中美好三年的回忆仍然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贾若楠

成绩汇报:贾若楠,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跨院系神经科学项目(Interdepartmental Neuroscience Program)攻读博士学位,师从Ifat Levy教授。谈到自己的研究,贾若楠说:“我研究的领域叫做神经经济学,就是探索人们如何通过大脑做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决策。比如,外出就餐时,你来到了一个熟悉而喜爱的餐厅,发现对面新开了一家装修精美、菜单诱人、但是从没听说过的餐厅,你会去哪一家?为什么有些人喜欢保险的选择老餐厅,而另一些人喜欢冒险尝试新的东西?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我将这些问题简化到实验室里,让志愿者在各种模拟的情况下做困难的选择,再通过数学模型和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揭示大脑活动和每个人行为差异的联系。不仅是这些基础问题,我还用这种方法研究一些精神疾病(比如创伤后应激综合症)的致病机理。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相较于传统科学不算长,但是速度飞快,十分跨学科,涉及到行为经济学模型、神经生物基础、复杂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精神疾病的临床评估等等,我觉得每天都在面临新的挑战,结识新的合作者,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和享受这个领域的原因。”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高中毕业离开苏州将近十年,每逢假期回国我常和老同学们一起回到苏中和老师们畅谈。虽然如今的校园焕然一新,但是一踏入其中我依然会想起那些旧日景象:早操路上春雨池边抽芽的柳枝,白楼教室黑板上陈洋用漂亮字体抄写的古文,后座雪雪和六叔课桌上大神级的铅笔艺术,和呆呆狒狒鳖鳖竹子在走廊上的课间闲扯,科学楼阶梯教室里备战化学竞赛时和兔子一起研究的有机合成式,运动会入场式六班整齐划一的武术方阵,文艺花汇若哥指挥棒下大家的美妙合声……还有老师们的种种:沁园姐的录音机、青姐的投影仪、若哥的中山装、蕾姐的化学试剂篮、闵老师的遒劲粉笔字、卫老师厚厚的作文评语……这些记忆的片段越来越强的让我感受到苏中三年对我人生和学业发展的影响,虽然很难用语言精确描述,但是我相信都隐藏在这些记忆的片段里。我最庆幸在这多元自由的环境里结识了一群极具个性的同学和挚友,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经常联系,讨论着科研、工作、生活的种种;也很庆幸受教于幽默睿智思想开明的老师们,让我学会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对待未来的态度。高中三年时光飞逝,但这短短的时间里浓缩了十几岁时最单纯而美好的经历。希望今后能和校友们多多联系,苏中和故乡越来越好。”

顾文嘉

顾文嘉与实验室一台用于表征化合物的仪器——液相质谱的合影

成绩汇报:顾文嘉,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现在在美国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攻读博士学位,师从Eric W. Schmidt教授,目前正在从事药物化学方向,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相关研究。

目前的研究:“在海底世界的珊瑚礁等地方,生活着很多海鞘、海绵等海洋生物,他们体内能提取出很多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并且很多具有药物活性和药用价值。但是限于无法大规模开采此类生物,如何大量获取这类天然产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实验室每年都会前往菲律宾、所罗门群岛等地采样,并通过基因测序,数据挖掘等方法,找到合成这些天然产物的相应基因和基因簇,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酶合成这些化合物。同时,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通过修改酶的底物和酶本身,得到不同的新型天然产物,进行更多的药物活性检测。”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读书多年,六班的同学是我遇到的最聪明的一群人。学习好是大家的基本配置,不乏楠这样的同桌‘学神’。大家不论是上下学还是课间,经常一起探讨学习问题,互相进步。大家周末还常常相约去隔壁的市图书馆占座自习,提前一小时到抢座位,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除了学习方面,六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文艺演出,都是回回第一。有马兔、陈洋这样的‘文艺标兵’带大家排练,还有班主任若哥带大家练习太极,在运动会各班展示时大显身手。

在苏中,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同学们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学习高考的内容。语文课前,闵文老师总是让大家轮流演讲,练习公开演讲的能力。高中社团林立,自己也有幸在侦探社发光发热,和几位社员们一起学习策划活动。社团的海报每次都由陈麓静同学设计,美观好看,直到今日看也都是优秀的作品。老师们也都非常支持,有次活动我们想用小烧杯、小烧瓶作为奖品,化学李雷蕾老师很快便帮忙 ‘搞定’。

在苏中,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美好回忆历历在目。苏中校园美丽,一般中午吃饱了饭常常和同学在校园里溜达,有时还在道山背书、练习文艺班会的节目。苏中食堂的那一碗面,周围卫校、菜场等地的美食,也十分令人怀念。平时和朋友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一起去书院巷逛荣泰,看看有什么称心的文具。就像大家时常说的,苏中不是‘死读书’,学校没有强制的自习,也记得自己时常能看《科幻世界》,各种侦探小说,参加社团活动,就算高三也每天都睡满八小时。如果不是因为周围有优秀的同学,可以快速的回答学习上的难题,有优秀的老师用优质的教学方法让大家高效地掌握知识,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结果。虽然高中的结束伴随着给人带来巨大压力的高考,但是过程是十分美好的。

再回想在苏中的这三年时光,虽然十分短暂,但却非常纯粹。这是目前人生中最后一段在家乡、父母身边的日子,带着苏州粉墙黛瓦的滤镜,令人怀念。”

成竹

成绩汇报:成竹,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目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攻读化学工程与生物分子工程博士学位。

目前的研究:“我研究的方向是生物材料的物理特性,就是研究生物材料(比如硅胶或水凝胶)的硬度、黏弹性、表面张力和微观几何结构等等会对生物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相较于侧重材料的生物化学特性的传统研究,这个领域更侧重于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用到数学建模、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方法,结合实验结果对生物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 “时光飞逝,高中毕业已将近十年。现在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归功于在高中时期打下的基础。苏高中自由的学风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让我进入大学后很快适应了本科学习,也对后来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我记得高一的假期,学校组织我们去社会调研,我和班里的小伙伴去园区采访了有关负责人,了解了这个商业区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法,让我们对社会的运作有了初步的印象。高二那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学校组织我们文艺汇演和捐款,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若哥是我们的班主任和物理老师,每次上课都能深入浅的讲解出深奥的物理概念。我记得当时课本里提到最难的是相对论的初步概念,若哥打了一个去食堂吃饭的比方,就把它讲的易懂了很多。我们班在各种运动会和文艺演出的活动中也经常名列前茅,每次举办完这样的活动都更加觉得整个班级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同学之间的感情都很深,我们在毕业多年之后每次回国最想见到的就是高中的老师和同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苏中的三年美好时光,我都非常怀念,也很感激苏中老师们的培养。”

陈麓静

成绩汇报:陈麓静,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生命科学方向),目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目前的研究:“我的课题方向是研究一种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缩写ipRGCs)自身光反应的细胞机制。这种细胞主导了‘非图像形成’视觉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对环境光的感知,例如瞳孔收缩,以及昼夜节律的调整等等。目前计划是毕业以后继续从事神经科学领域方面的基础研究。”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 “那是一个每次想起都会嘴角浮起微笑的地方。在那里我遇见了一些最敬爱的老师们,他们讲课可以不受考试大纲的约束,而是注重培养大家的思维模式、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真正贯彻了‘传道,授业,解惑’这几个字。在那里我也认识了一批最优秀的同学们,他们有着极强的综合实力,不仅成绩优异,同时也能把社团、文体等多方面的课余生活过得丰富精彩。苏州中学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想,无论是如今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亦或是繁重学业压力之余对兴趣爱好的执着,都始于那三年里的点点滴滴。这段青春里最美好的时光会永远伴随着我,翻开人生今后的篇章。”

朱谢联

成绩汇报:现浙江大学在读土木工程学博士,师从董石麟院士。

目前的研究:“我的专业领域在一级学科上属于土木工程,在二级学科上属于结构工程,简单地说,我是研究造房子的。这时候大家可能想到了一位著名的苏州人——贝聿铭,但你们想错了,我们不是同行,他是建筑师,我是工程师,一般情况下我是给他打工的。如果你能在脑海里浮现出这么一副画面,两三名手捧蓝图、头戴安全帽的男子,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不出意外的话,这才是我以后的样子。不过哪怕我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结构工程师,大家也不大有机会听说我的名字,除非我造的房子塌了。在所有造房子的人中,我们课题组造的是比较特殊的房子——那种房间宽度特别大中间还不能有柱子的房子(就是他们建筑师不让我们放柱子的),我们把这种房屋结构称作大跨度空间结构,大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体育场、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等等,而我的研究方向更冷门一点,我在造冷却塔。大家路过工业区有机会看到一个又高又胖还冒热气的塔,它的作用是给工厂里流出来的热水降温,所以叫做冷却塔。以往的冷却塔都是用混凝土做的,而我想用钢材做一个,这是我最近两年在做的工作。”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 “高中生活格外美好,因为不需要考虑太多,虽然现在我已经记不起太多在苏中6班就读时具体的事情了,但仍然觉得那几年的时光很美好,尽管当时的我并不会这么觉得。可能美好就是用来回忆的,在你和三五高中同学夜聊,或哭或笑地回想起一些故事的时候,就会觉得,那段日子很值得。仔细想想,其实就是6班的同学和老师保护了这种纯真,没有预设,才让我们能以无限的可能性去选择将来。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温柔,存在我们的交往之中,最终形成了班级的性格。所以直到现在,有事的时候我还是更喜欢找高中同学聊一聊。任何时候,最重要的永远都是身边的人,更何况是高中时候陪伴一起的我们。虽然现在很难说是高中的什么经历促使我进入现在这个专业以及后来读到博士,但其中最关键的是我做选择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个学科,对于高考后要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尤其如此。”

祖海越

成绩汇报:祖海越,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在读医学博士,先后师从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协会副主席赵德伟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杰出学人”秦岭教授。本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外科学方向),曾经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可降解纯镁植入螺钉促进缺血性坏死股骨头修复的机理研究》,被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和《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评为杰出审稿人。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为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支持的Theme-based Research Scheme(TRS)《难愈骨疾病和骨缺损的功能性再生研究》。主要进行骨科植入材料医疗器械研发与转化,骨骼肌肉系统再生医学的机理研究。

陆君涛
成绩汇报:陆君涛,医学博士,2010年9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就读,2018年7月获得医学博士(内科学)学位,2019年7月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工作。陆君涛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炎症性肠病,这是一种遗传背景、环境因素、肠道菌群等多因素作用下以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主要累及但不限于胃肠道的系列疾病,是仁济医院消化科的特色学科之一。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和高中同学聊天,大家总是会说 ‘哎,你还记得当时……’,言语间都觉得那简直是最美好的三年。所以苏高中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让我们这么魂牵梦萦呢?琢磨半天,我觉得可能是宽松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有时是学习,有时不是),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拥有大量自由学习的时间,和自由向老师提问的时间,可以判断自己究竟能平衡好多少事情,该如何分配精力(同学一起设计的合唱、每次运动会新意迭出的入场式)。当年只觉得高中生活过得真是精彩有趣,现在看看大家无论工作还是念书都仍能把日子过的活色生香,才觉得那真是最美好最宝贵的三年。”

钱芳菲

成绩汇报:钱芳菲,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要从事肺癌的早期筛查及早期综合治疗方向的研究。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一晃眼,马上是高中毕业的第10年了,也是我学医的第10年。很多人都说高考后就是解放,然而选择了学医就是选择了持续高考,本科期间繁多的考试科目、研究生期间大量的文献阅读,幸而在高中期间就已然培养的学习能力和自律精神,能够支持着我在学医读博这条漫漫长路上一直坚持下去,高中的校训 ‘诚、信、思、勇’ 也一直贯彻在我的医学生涯中,鞭策着我不断前进。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但仍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持续的进行科学研究,有着母校的精神支持,即使是风雨兼程,我也将坚定的继续走向远方。”

陆是颍

成绩汇报:陆是颍,博士,本科毕业于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Jacobs University Bremen),博士毕业于位于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目前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工作。

对于苏高中的回忆:“我是6班少数去了欧洲的同学,在德国念了本科和博士。在高中的时候选了物理和化学,但在德国本科最后选择了生物作为专业,后来博士学的是分子生物。在博士期间,我花了4年找到了一个在慢性疼痛过程中表达有改变,敲除后可以抑制疼痛,过表达可以导致痛觉过敏感的基因。虽然很有意思,但一个方向研究的久了,觉得好玩的事情那么多要退一步回去多看看,于是毕业后改行去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做的事情从基础科研变成了为各家药企做各类商业决策,也是另外一种参与和影响科学研究的形式吧。”

李文焯

成绩汇报:李文焯,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要从事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现在中国银联工作。李文焯博士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跟李学长一样力争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张艋远

成绩汇报:张艋远,本科毕业于德国不来梅雅各布大学(Jacobs University Bremen)数学系,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代数拓扑。

顾宇翔

成绩汇报:顾宇翔,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在读博士,专业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研究方向涉及半导体缺陷,多声子跃迁,以及半导体金属相变过程。

老班“若哥”回忆

2010届高三(6)班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自2007年组班开始,他们就呈现出正直、热情、认真的特点,作为学长与班主任,我很高兴能陪伴他们共同度过这三年,我觉得苏州中学的学生应该全面发展、个性突出,学习上不能仅仅拘泥于应试的几个科目,学习外要能关注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毕竟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不只是那寥寥几门课。这个班的同学很好地做到了,苏州中学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

——张馨若老师,苏州中学1985届校友,苏州中学物理教师,2010届高三(6)班班主任。
 


分享到:
博士学位项目 世界名校博士 审核制博士 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项目 DBA PHD 博士项目 健康管理博士项目 项目管理博士学位 教育部认证博士项目 国际认证博士项目 金融博士班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办学方 清大紫荆管理博士课程教育中心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紫荆在职博士(DBA)官方提供技术支持  http://www.pxemba.com/ 京ICP备11007365号-1
Copyrights © 2007-2020 PXEMBA.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