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School
商学院
手机:13521943680
电话:010-62904558
作者:艾米丽•塔文纳 | 2021 年 10 月 4 日
中国最大的燃煤电厂在中国上海的暮光之城。由于能源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工厂和个人配给造成的电力短缺,中国最近成为全球头条新闻。停电引发了中国公民对其政府气候路径的争论。环保主义者担心这样的言论会如何影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但中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是什么?SIS 教授Judith Shapiro是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负责人,也是《中国走向绿色:对受困地球的强制性环保主义》的合著者,分享了有关中国和气候变化的五件事。
1. 中国领导人将气候变化理解为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的主要人口中心,包括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大城市。喜马拉雅高原的冰川融化导致短期洪水和长期下降的含水层和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华北平原和首都北京。台风和干旱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危险的影响。
2. 中国的领导层侧重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上而下的技术和经济解决方案。虽然在空气和水等污染问题上有一些公民动员的空间,但气候变化政策,如排放交易市场、改变天气模式的云播种机、电动汽车补贴和科技创新等都是严格的范围的状态。
3. “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时代的核心指导思想。尽管许多中国人觉得这个概念很模糊,但它被认为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突破性贡献,以及对经济繁荣和无污染的未来的另一种愿景。它可以被理解为正在开发的一揽子制度和概念的一部分,以提供对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对比。
4. 中国对外国压力反应不佳,但该国已采取重大措施,停止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饱受批评的燃煤电厂提供资金。在格拉斯哥 COP-26 之前,该国正式改变了其立场,即在建造此类工厂时,它只是同意发展中国家受援伙伴的要求。然而,更多的中国国际投资很可能会投向水电和核电站,它们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5. 中国的碳足迹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按人均计算仍然相对较小。从纯粹的道德而非务实的角度来看,美国有更大的责任放弃化石燃料的使用,因为它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享受着开采和消费化石燃料的好处。此外,美国受益于将空气和水污染等环境危害转移到中国,因为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同时在那里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
减缓气候变化需要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深度转型。这些最好通过合作而不是相互压力来实现。然而,两国都应该承认对方面临重大挑战,并找到支持转型的方法。